泰康燕园一周年:我和你的欢乐颂

发布时间:2016-08-19

“上世纪30年代,日本生命人寿的董事长去美国考察,发现美国保德信保险集团用30年时间超越了英国保德信。后来,日本生命人寿又用30年的时间完成了对美国保德信的超越。”

这个故事发生在2000年,时任日本生命人寿董事长到访中国时讲给陈东升听的。“他当时说:‘这个故事也一定能够在你(陈东升)身上实现。’”泰康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陈东升笑着拾起往事。 实际上,续写这个故事,陈东升只用了20年。

如今,在资产管理规模上虽然仍不及日本生命人寿,但是泰康人寿却已经在新单保费等指标上超越了前者。

陈东升接受《英才》记者专访几天后,泰康交出了2015年“成绩单”:2015年泰康实现净利润近106亿元,同比增长53%;营业收入达1323亿元,同比增长34%;投资收益为486亿元,同比增长72%;退保金同比下降30%;偿付能力充足率为215%,提升42%。

在过去的一年中,泰康人寿频频抛出“大手笔”:以约2亿英镑收购伦敦金融城写字楼项目;作为战略投资者成功入股国家开发投资公司旗下的国投信托,改名国投泰康信托。

更让陈东升看重的,是一些现在“还不太赚钱”的项目:养老社区和医院投资。

两年前,在接受《英才》记者专访时,陈东升就表示,泰康的战略很清楚,要将“从摇篮到天堂”变成活生生的新兴商业生态。

2015年,泰康的投资收益已接近500亿大关,养老社区建设形成“八城联动”之势,投资并购医院,一套“保险+医养”组合拳已打得有模有样。而随着去年泰康人寿完成了对北京、广东惠州两块墓地的收购,“从摇篮到天堂”已经开始落实。


大型险资为何鲜有举牌国内大型寿险公司纷纷走上转型之路,从注重“量”的积累转而注重“质”的提升。但是对于中小型险企而言,“保费论英雄”仍然是难以走出的怪圈。

2014年以来,不少中小型寿险公司,依靠“投资驱动负债”模式,通过银保渠道大量销售短期理财产品,规模迅速膨胀。而包括中国人寿、平安寿险、新华保险、泰康人寿等在内的七大寿险公司市场份额从此前的接近80%,到2014年末的73%,继而下降到去年一季度的60%。

于是,整个2015年,市场不断出现频频“举牌”的险企黑马。部分公司大幅提高股票仓位从而使得投资风险迅速裸露。

一位大型寿险企业的高层曾对《英才》记者判断称,未来几年投资驱动型寿险公司的风险将集中爆发。大量寿险资金通过“短钱长配”失去了流动性,难以应对可能发生的大规模退保以及满期给付。这些加大了公司的经营难度,中小寿险公司业务结构失衡的困局正在显现。

“去年险资举牌的很多,但很少看到几家大型寿险公司的身影。其根本在于各个险企之间战略规划不同、发展目标和方向不同。”陈东升说,“比如说我们销售了20年期的期缴保险,这意味着未来19年的资金来源,这其中的利润是源源不断的。